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10月26日南雅夜市美食探索 photo










11月30日一星期不說謊


1130
一星期不說謊
討論一星期原本要說謊卻忍住的過程與心得(小組心得100)

l   黃若婷
   為配合不說謊的主題,大家上課的時候玩起了「真心話大冒險」,什麼稀奇古怪的問題都有,你最好的朋友是誰(限一位)、討厭哪個老師、戀情進展到哪、每天和兔子說什麼話,問到最後回答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大家只是想看被問者的反應,遇到比較隱私的問題時,要怎麼避而不答,因為不回答才能達到不說謊,要如何在嘻嘻哈哈中逃過不想回答的問題,校牧在最後和我們討論到「問問題的能力」,什麼樣的問題才不會讓被問者不想回答,又如何透過看似不怎麼樣的問題卻暗藏玄機,讓被問者不知不覺講到聽者想知道的回答,知名導演賴聲川曾說「問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創意的表現」,所以我們要多激發屬於自己的創意。

l   陳宣尹
    我們這組計畫了一個禮拜的不說謊任務,但老實說能實地做到機會其實很少,這也讓我體認到人在團體的生活中不免都有一些善意的謊言
不論是在面對週遭的親人朋友,或是陌生人,為了達到某些目標或利益,將商業的謊言發揮淋漓盡致,這些都是為了穩定現階段狀況的一種做法,所以我的結論是要完成此項任務真的很難。
  
l   謝苡晨
    經過一個禮拜,我發現到要做到完全不說謊非常困難,但並不是因為平常很常說謊,而是因為有的時候謊話是必要的,可能是要鼓勵同學,或是安慰朋友,簡單來說就是善意的謊言吧。

l   劉于瑄
    每個人都不喜歡欺騙,都希望被誠實以待,但是偶爾基於懶惰、個人利益,還是會忍不住說謊,雖然有時善意的謊言有助於潤滑人與人相處中的摩擦。但是在真正規定不能說謊時,才發現日常生活中,人時常在說謊,例如想逃避責任時就會說,我剛好有事不能去、我突然身體不舒服,想在家休息等等之類的,都只是懶惰、怕麻煩的藉口而已,一星期不說謊真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是其實有時勇敢面對想逃避的事物,反倒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麻煩、可怕。

l   羅雅微
有時候真的沒有辦法不說謊,因為善意的謊言總是比刺耳的言語好聽,也比醜陋又真實的面目談得容易,但是當說了一個謊就必須不斷的要圓謊,其實說謊是很累人的。如果一個人能不說謊,那一定是對方要有很大的包容心才能容忍的下去那個事實。也因為真實,能讓我們更信任彼此。

l   徐唯庭
有時候,我們常說些無傷大雅的謊,雖然沒有要欺騙的意思,只是想讓事情更簡單一點,但也算是不對的行為,藉著這次的一個禮拜不說謊活動讓自己注意這個問題。就像有時候媽媽看我臉色不好,關心我問我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就算有我也懶得回應就直接說沒有。不過這次我和媽媽分享了我在學校的事,也覺得說出來其實心裡很愉快。

11月23日看心靈成長的書-失落的一角

1123
看心靈成長的書-失落的一角
分享心得並撰寫500字以上心得

l   黃若婷
    書中『圓』努力找尋屬於適合自己的那一角,『圓』一路上的找尋,還有它的心情,和小蟲自在的聊天、聞聞路邊的花香、開開心心哼著歌找尋那適合自己的一角。 
    我想往往人們就像『圓』一樣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的找尋適合自己的那一角。而代表那一角可能是愛情、友情或是自認為適合自我屬於、自己的事情。或許有點抽象,但是想想,人們總是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的嘗試、試驗著某些人事,無非就是想跟『圓』一樣只是想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角。然而當人們擁有或是找尋到自己所想要、追求的人、事、物時,往往卻又發現,或許那並不適合自己、或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總是這樣矛盾,好還想要再更好,或是看不清楚現況,就像『圓』一樣,一路的旅途上不斷的嘗試,但是當它找到完全符合它的那一角,它卻過的不快樂。       
    很多時候、事情,人總是勇往直前,追求自我所要的,不是說如此的心態不好,只是有時候的我們總是盲目的、看不清楚眼前,一眛的追求,而忘記原本就在我們眼前的東西,或是我們原本就擁有的權利、條件,等到哪天發現,才來後悔,才來想當初,這些都於事無補了。

l   陳宣尹
    故事中,缺了一角的圓,從一開始極度想要找到他失去的一角到後來發現自己不是那麼需要那一角,在這之間,缺了一角的圓發現,當他不刻意去追求完美時,生活週遭的一些小事物都會變成完美的意象。
  
「完美」和「缺陷」就像是一個天一個地,天空對人類來說是如此的遙不可及,人們不斷發明新科技,全世界的人都在期待那天空的奧秘。而地呢?在我們腳下的地,沒有人會刻意去珍惜,但是,人類卻發現在地底的最深處卻隱藏著最值錢的寶藏。你的缺陷可能不再是缺陷,因為缺了一角,蝴蝶才能停在你的身上,樂音也才能歌唱。
    真正的快樂其實是來自我們身旁的小事物,可能是路旁的一朵小野花,也可能是網路上的一則冷笑話,當我們不去在意自己缺少什麼時,就會發現我們擁有的其實比我們缺少的多太多太多。或許,在我們變成完美的那一剎那會覺得我這一生真的成功了,一切切的都心滿意足了,但是後來我們將會發現保持原樣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每個人身都有數不盡的缺陷,也許一句話在甲眼中是負評價,但在乙眼中,那卻是鼓勵自己前行的動力。不必因為一小部分的自我不滿意,而刻意去修改,讓自己逐漸迷失自我。缺角的圓──雖然不完美,但卻很快樂;失落的一角──以自己的青春交換到更可貴的人生歷練。失落的一角提醒了我們,有時保留一角空間,讓我們有選擇的餘地,人生可能更美好。

l   謝苡晨
   《失落的一角》是一則「失去」與「找尋」的故事。作者以輕鬆、童話式的筆調描寫「找尋」的經過,一路上克服了許多困難,也遇到許多吻合的角,最後他終於找到了,但是他卻把他放下,因為對他而言那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在這一本書當中,主要的主旨是「有時失去也是一種得到。」。主角─那一個圓,直到找到了角才豁然知道那一個角代表的意思,在現實生活中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圓失去了一個角,因此可以慢慢的滾,可以和路上的小蟲說話,可以聞花香,甚至可以讓蝴蝶停在他身上,它可以享受路上所有的新鮮事,然而,當他什麼都不缺的時候,卻不能夠做這些事,而是失去了過去的快樂。
    這本繪本雖然只用幾條線,但是卻道盡了你我的感受。我們可能是一個缺角的圓、一個缺圓的角,在人生的路上尋尋覓覓,卻始終遇到一些「狀況」讓自己有些氣餒、有些感傷。
    我們在人生的路上滾來滾去,只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角,辛苦了這麼久,愛情也是,親情也是,友情也是,感覺好像永遠都找不到屬於自己的那一角,也許找到了,但是那不屬於自己,也許找到了,但是自己卻不屬於那一角。失落的那一角只是我們的目標,不應該天天想著要得到那失落的一角,而是要享受過程中的快樂。

l   劉于瑄
    有一個缺角的圓一心想找回那失落的一角,經歷了千辛萬苦只為了找回本該屬於自己的那一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角,但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太尖、太方,要不就是不想成為別人的一角。終於它找到了合適的一角,成了一個大圓滿,卻又發現滾得太快了,無心欣賞沿途的風景,錯過了許多以前曾有的美好。於是它停了下來,放下那合適的一角,從容離去。這本書雖然圖片很簡單,但看完很有收穫。
    
人生本來就不完美,會遇到許多問題,總覺得少了什麼,因此不滿足、不快樂,因此費心尋找那失落的一角,也許是理想,是財富,是權力,是愛情以為那就是完美的人生,追逐過程中,人的日子也在修正中長進,在「動態」中前進,就像那個小圓一樣滾動,不斷地尋尋覓覓,尋找足以讓他圓滿的失落一角,能有更幸福的日子,雖然最後沒有達到圓滿,但是也學到了「在缺憾中滿足」,生命中有點「缺憾」(失落的一角)是人生的「平常」。缺陷和圓滿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因為有失落,所以生命顯的彌足珍貴,變的有分量。

l   羅雅微
    這是一則「失去」與「找尋」的故事,故事從缺了一角的圓開始的。在生活中失去的總比得到的多,所以我們一直都在尋找著什麼。失去的要找回來,未曾得到的要想盡辦法得到,於是我們踏上了旅程。
  作者以輕鬆、童話式的筆調描寫「找尋」的經過,全文不到一千字,卻能給讀者很大的思考空間。那失落的一角或許是金錢或許是健康、功名利祿、學業成就或許是理想甚至是個人偉大的抱負。無論是什麼,人因夢想而偉大,當我們在完成夢想時總會有一股無比的力量伴隨著。但是,我們真的得到了嗎?在找尋失去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認為我們要找的就是一切,也就因為如此,促成我們不斷努力,突破一層又一層的難關,在找尋的過程中好事也不少,但最快樂的莫過於一步一步的接近終點,時間有時慢但卻不逗留。
  達成夢想的那一刻的確令人狂喜,但之後又會發現自己得到的好像和心裡想要的不太一樣,得到了想要的但卻好像失去了更多重要的東西。一個人即使有權有勢,但他或許失去了自由、健康或者是純真的心靈。這種時候人是否會放棄好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或許只有在居上位時才能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永遠不要忘記當你在找尋失落的一角時,與蝴蝶相依偎著的快樂時光。

l   徐唯庭
   
他缺了一角,於是滾動身體去尋找屬於自己失落的那一角;他是無法滾動的失落的一角,於是靜靜等待合適的人帶他離開,卻總遇不到合適的彼此,直到失落的一角會見了大圓滿:「我想你就是我等待已久的那一個,也許我是你失落的一角!」「我沒有失落過什麼呀!」,大圓說,「你沒辦法和我同行的,不過你應該可以靠自己行走。」,大圓也離開了。失落的一角開始試著用尖角把自己的身子支立起來,卻噗通地倒下。一次又一次,他的尖角開始磨掉了……
     也許我們也跟他們一樣,總覺得自己有所缺失,不斷的尋找、等待自己失去的某部分,深信找到了它,就能達到所謂的「完美」。人人都想成為美滿的圓,而想盡各種方法要將缺口掩飾、補起,卻不曾想過怎麼磨練自己,讓自己有所改變,只一味等待別人的幫助。
沒有人天生就完美,或許根本沒有人能達到完美,我們只需要做自己就對了。學習更多的事物能讓自己更加充實;人生的歷練會讓我們更加飽滿;挫折將使我們更佳圓潤。當人真正付出過努力,並且肯定他的價值,即使再艱辛,一次次的敗都能使形狀有所改變,慢慢的,我們的心智也將有所成長,學會對自己肯定、滿足,我想那就是所謂的「圓滿」。

募集發票part2



Posted by Picasa

募集發票part1




Posted by Picasa

11月2日輔大7-11前募集發票捐給社福機構

112
輔大7-11前募集發票捐給社福機構

製作募款箱, 7-11前面執行募集
拍照並撰寫250字以上心得

l   黃若婷
    募集發票是很特別的體驗,一開始我有點害羞不太敢向前和人要發票,後來發現呆呆的站在那裡效率真的很低,就鼓起勇氣詢問剛買完東西的人,遇到的人大部分都很有愛心,除了手中的發票還從皮包裡拿出一大疊,只是少部分愛理不理的令人有點失望,也從中體會一些慈善團體在路上募集發票的心情,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親身體驗才懂得募集發票不是想像中的容易。
    此外,應證了「微笑是最好的語言」這句話,當你向前去希望別人付出愛心,一個燦爛的微笑,更可以讓他感染到你的熱情,拒絕的機率會下降很多,由此可見,募集發票的態度很重要,心態也很重要,「助人為快樂之本」,想到自己可以幫助別人真的很開心,我們有能力應該常常去幫助需要幫忙的人。

l   陳宣尹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在一些超商的門口或是一種專門募發票的透明箱子外駐足,然後默默翻找著錢包的每個角落,將一張張擠爛的發票投入箱子的經驗,讓我最耳熟能詳的,有關募發票進而造福社會的故事,就是創世基金會了。特別在看了他們的宣導紀錄片之後,更讓我深深的體認到一張小小的發票背後卻有無限的偉大
    難以想像平常算是文靜沉默的我,向不認識的人開口募發票的經驗,看著對方慢慢的將發票從包包中翻出,然後遞給你的眼神,那是何等的令人鼓舞而振奮,雖然一張發票所擁有的影響力算不上太大,但累積的數量越多,實現夢想的機會便會越大,看著所有募得的發票緩緩落近透明箱的時刻,我深信這是一次跨越自我的挑戰,也是一場迎向希望的里程碑。

l   謝苡晨
    除了便利商店,我們發現輔大校園內也有設置發票捐助箱,在女宿文舍前就有一個,文舍就在文園餐廳的旁邊,當初設置在此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希望在文園買東西後的同學可以順手將發票捐出,但捐助箱內的發票寥寥可數,似乎在人群中被遺忘了。
    因此我們決定,在餐廳周圍隨機邀請同學捐助發票,有的同學非常熱心的拿出大疊的發票,但不少人仍是對我們揮揮手說沒有發票,甚至不於理會,坦白說募集發票讓我們有點受挫。
    雖然最後我們募集到的發票不多,但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至少我們盡了一份心力。另外我們想建議可以將捐助箱擺至較顯眼的地方,例如文園餐廳的出入口附近,增加被大家注意的機會。

l   劉于瑄
    捐發票那次,我們在文友樓附近還有文園前面,向許多路人要發票,其實很多人買完東西發票就丟掉或是亂丟,實在很可惜,拿發票可以防止店家逃漏稅,而且明年發票中獎機率提高,還有千萬獎,把發票丟掉說不定就把大筆獎金丟掉了。以前的我也都不拿發票,拿了就亂丟,不過現在我都會把發票留著,對獎碰碰運氣。
    說明我們的來意後,向路人要發票,他們也都很樂意捐出來,最後成果還蠻豐收的,我們也將募集到的發票全數捐到文舍前面的愛心發票箱,如果中了大獎可以幫助到很多人,做公益不一定要付出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小小一張發票,就是最簡單的做公益了。

l   羅雅微
    以前只想著自己的發票能中獎就好,然而發票中獎的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也因為希望自己能中獎所以很少把手中的發票捐出去,只有當人家誠懇請求給予時才會願意捐出自己所存取的發票。與其說是捐發票,倒不如說是在捐一份心意。因為不是真的金錢,也不一定會中獎,所以募集發票遠比募集資金來的容易。這次藉由作業體驗平時在街上募集發票的人,感覺到在校園裡和外的差別,即使同學不捐發票也會和善的拒絕我們,但若真正在外面募集,我想態度真的會有所差別。一張張的蒐集,感受到同學的心意與付出,我相信和我們一起募集發票的人同樣能感受到那股溫暖,而那股溫暖也遠比資金來的感動許多。

l   徐唯庭
這幾年常可以看到超商或者書店外面,有人站在門口將剛消費的人伸手要發票。很少人會堅持把發票留下,甚至覺得發票是麻煩且占空間的東西。但那些主動伸手向人要發票的,多半是好手好腳的人,發票應該捐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在輔大內的7-11前向學生、老師募集發票,再將發票投進捐桶。一開始還感覺有點放不開,但後來遇到學弟妹踴躍捐獻,我們才較放得開,開始體會其中的意義,更主動向路人說明我們行動。我想,重點不在我們募到了多少發票,每張發票都代表了最溫暖的幫助。


10月26日南雅夜市探索美食

1026
南雅夜市探索美食

每人輪流推薦一項小吃
拍照紀錄並寫300字以上心得

l   黃若婷
    原定計劃是要到士林夜市,可惜天空不作美一直下雨,我們就改成去離學校比較近的南雅夜市,一開始興致勃勃想去吃有名的「蚵仔之家」,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沒開,好可惜,又下雨又吃不到好吃的蚵仔煎,真有屋漏偏逢連夜雨之嘆,還好接下來小籠包、臭豆腐、雞蛋豆腐、小菜、烤魷魚都還不錯吃,因為我第一次到南雅夜市,看到路上賣的排骨酥感覺還不錯,就推薦給大家,結果沒人想吃,我只好買來自己試試看,結果是冷掉的皮又不脆,真的很不好吃,還好大家沒有去嘗試。
    後來我們到豆花店順便歇一下,那家豆花店很特別,佐料先自助在依自己的喜好加湯圓、燒仙草或豆花,只是老闆娘人不太好,我們在加的時候一直嫌加太多,應該只能加四分之三匙,不然全部超過半碗要加錢,讓我們加的小心翼翼,不禁納悶她為什麼不自己幫我們加就好,還好我吃的花生湯圓還不錯,我們在店裡吃吃喝喝聊得很開心,一起回憶大一的時光,在快樂的氣氛下結束了這次的探索美食之旅。

l   陳宣尹
在星期四的綿綿細雨過後,我們從原先一開始計畫的士林夜市來到了南亞夜市,雖然整體規模比原先的目的地小,但是依然有不錯的美食可看性。
板橋後站既為開發較早之地,「民以食為天」的需求創造不少小吃老招牌,從中山路一段50巷到重慶路1213巷,巷弄間隱藏著不少大排長龍的平民美味,如板橋壽司、胡椒餅、珍珠奶茶、肉圓等,都是本地人及年輕學子極力推薦的小吃點心。
我們一路走走玩玩,累了就停下來吃吃小吃,美味又價廉的口感使人流連忘返,其實逛夜市除了可以多四處看看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跟親戚好友一同出遊的趣味,平常過膩了被工作報告追趕的生活,或是無法負擔價格根石材一樣高貴的餐點,那夜市絕對是必去的地方,生活的趣味不一定要建立在絕對的金錢價值上,徜徉在台灣各地的特色夜市,絕對是體會另一種不同生活面向的絕佳機會。

l   謝苡晨
    原本計畫是要去士林夜市,但因天候不佳,臨時動議改去離輔大較近的南雅夜市,南雅夜市位於板橋,雖然夜市規模不大,但其實裡面包含了許多板橋人才知道的「特產」。
    這趟美食之旅,我們享用了板橋有名的小籠包、臭豆腐,店內座無虛席,但環境衛生有待加強,不過既然是在夜市就勉強能接受了,不得不說這家的小籠包還不錯,第一口因為不知道湯汁這麼多,便大口咬下,結果湯汁全都噴出來,內餡也十分飽滿,臭豆腐也滿特別的,口感與一般臭豆腐不同,是家不賴的店。
    另外我們也吃到了夜市常見的小吃,炸杏包菇、烤小卷、排骨酥、燒仙草等,最後滿足的離開。
    南雅夜市不像我們原本要去的士林夜市充滿了店面,反而像傳統夜市大部分都是流動的攤位,有名的小吃也不輸給其他知名夜市,除了規模較小以外,大致上是個不錯的夜市。

l   劉于瑄
    台灣各地都有夜市,身在台灣真是太幸福,夜市中有各式各樣的食物,不管美式、台式、泰式、日式、韓式等等,就像個縮小版的世界,囊括各種料理,吃飽喝足之外,還可以逛街買衣服、裝飾品、生活用品等等,便宜又實用,逛夜市真開心。雖然本來要去士林夜市,但是因為下雨所以去了比較近的南雅夜市。
    每次去夜市,我都會買烤魷魚,我喜歡烤魷魚外焦香乾爽,內軟Q多汁,還要搭配甜甜鹹鹹的醬料。南雅夜市有一家一級棒串烤,種類很多,秋刀魚15元、魷魚30元、雞排25元、玉米20元,其它都只要11元,超划算,而烤魷魚30元,和專門賣烤魷魚的比起來算是很便宜,而且也不錯吃,一拿就會拿好幾串,吃得很滿足。

l   羅雅微
    這次帶他們來拜訪我家附近的夜市──板橋南雅夜市。從小到大都在這帶活動的我,了解這裡的興衰史。由於夜市附近的後站商圈的興起,許多店家為了尋找更大的商機都紛紛撤離了南亞夜市,只有幾間歷史悠久且屹立不搖的店家還留著,其他的店家都是不斷創新更替面貌的。
  我推薦他們的店家是「蚵仔之家」這是這個夜市最著名的一家小吃之一,裡頭賣的幾乎都是有關蚵仔的菜色,有蚵仔煎、蚵仔湯等,但也為了合乎客人喜好,也有販賣魯肉飯等的菜色,是我三不五時都會和家人或朋友一同品嚐的宵夜,每到晚上,客人總是擠滿這個店家,即使之前這個店家曾為家族利益上了社會新聞,客人們還是會不忌諱的為了他們的招牌──蚵仔煎,前來品嚐。

l   徐唯庭
大二開始明顯感受到報告的壓力,好不容易能藉著美食探索忙裡偷閒一番。雖然下著毛毛細雨但我們仍然沒有減少興致,一攤接著一攤地吃。這次學到了一個新吃法,就是一面吃炸臭豆腐一面吃炸雞蛋豆腐,炸臭豆腐外酥內軟,配上辣椒醬口感十足;這時候吃一口雞蛋豆腐加番茄醬酸酸甜甜的滋味,實在是絕配!
逛累了,我們到一家買剉冰和豆花的店,邊吃豆花邊聊天。真的好久沒有聚在一起純粹聊天了,大二甚至有時候連中午都要討論報告,沒時間一起吃飯。在豆花店待了好長的時間,都捨不得離開了呢!
這次的美食探索真的很有趣,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南雅夜市有名的沒有吃到蚵仔大王,因為剛好碰上公休日。不過我想,重點不在吃了多少美食,重點是我們一起。